近日丹麥船舶融資公司Danish Ship Finance,簡稱DSF,發布報告稱,受包括一些重大的立法變革、保護主義和船舶數量過多的僵局仍然存在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幾年,航運業仍將面臨諸多挑戰。 DSF指出,在數字化發展穩步推進的同時,航運業還需要應對其他一些挑戰,這些挑戰將使航運業的幾個板塊在未來幾年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DSF在今日發布的一份名為《航運市場評論》(Shipping Market Review)的報告里總結到,環境保護等愈發嚴格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貿易保護主義的盛行以及某些板塊面臨產能過剩的影響,未來的航運業仍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 信德海事網現就報告中的一些發展趨勢做出簡要概括。 集裝箱航運公司仍將面臨諸多挑戰 DSF指出,首先,需求似乎將轉向更多的區域性網絡,盡管這一發展對小型船舶來說是個好消息,但這必將對大型集裝箱船舶的需求產生負面影響。 盡管如此,集裝箱航運公司仍在努力通過訂購更大、更高效的船舶,成為成本效益方面的領導者。因此該機構推斷,未來幾年,集裝箱行業的運力過剩的情況將繼續存在,尤其是大型船舶領域。 該機構在報告中寫到,“超大型集裝箱船舶(ULCV)的涌入,將對中型貨柜船(3,000至9,999 teu)構成重大下行壓力,但我們認為,由于受基礎設施的限制的影響,短期至中期,支線型集裝箱船舶板塊仍將免受此沖擊。” 2020全球限硫新規將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目前的集裝箱航運公司普遍正遭受著高油價和低運費對利潤侵蝕的不利局面。2020限硫新規將進一步加劇集裝箱船東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歐盟關于是否延長《歐盟全面豁免規例》(BER)的決定。 但2020限硫新規同時也將帶來新的機遇。 DSF在報告中表示,“在中、短期內,集裝箱行業將繼續承受運力過剩的壓力。但IMO2020限硫新規的實施可能會給運力供求關系帶來潛在的改善,因為新規的實施可能會進一步的促使更多的船舶被送拆,尤其是那些較小的船舶領域。”此外該機構還表示2020年后船東可能會更多的選擇減速航行,這樣將進一步的減少相對運力。 中國給干散貨帶來了不確定性 雖然DSF對干散貨板塊短期市場持積極態度,但其同時也表示該板塊仍然面臨著類似上文的較大的不確定性。 該機構表示,今年前三個季度,需求的強勁增長(尤其是中國進口增長)以及新造船數量的減少干散貨航運市場得到了積極的改善,DSF預計干散貨市場將在未來12個月左右進一步得以改善。 但該機構表示,從2020年開始,前景變得不確定。DSF表示,中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經濟改革。對環保的重視恐將影響中國使用更多的廢鋼從而減少鐵礦石的進口。“這預計將給干散貨市場帶來進一步下行壓力。”該機構補充稱,中國的改革將尤其給巴拿馬型以及好望角型干散貨船舶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船廠將面臨的壓力 DSF表示,造船業的未來看起來更加不確定。與集裝箱市場一樣,船廠也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而訂單數量正變得越來越少。全球590座船廠,只有大約150家船廠在2018年拿到新單。“大多數船廠的前景仍籠罩在不確定性之中。”報告中寫到。 DSF表示,其中一個挑戰是,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即將出臺的環境法規等因素,許多船東正避免投資新船。艱難的市場恐將引發了一場整合潮,一些船廠將被迫關閉,而另一些將被合并或縮減業務。 此外該報告還指出,“船廠想要在未來勝出,需要盡快向智能化轉型,半自動化以及數字化是方向,因為只有這樣的船廠才能造出下一代的船舶。但是,數字化發展也將成為一個難題:許多造船廠將被迫做出決定,因為轉型為智能船廠將需要大量投資,而目前許多造船廠已經負債累累。 |